来源:海洋灾害重点实验室 编辑:周姣娣 作者: 蒙柳清
近日,我实验室王京真教授团队开发的“一种基于海水样本监测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的方法”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专利号为ZL 2019 1 0576275.2,研发团队成员还包括李鼎、于学颖、杨宗尧、杨家靖、黎赞、朱静敏、朱鹏、方怀义、周姣娣九位成员。

专利首页
种群分布监测是评估某物种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是对其时空分布变化、种群趋势变化、核心栖息地利用变化做出重要判断的依据,也是实施种群管理和保育措施的基础。目前,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监测方法主要是目视观测法和声纳监测法。这两种方法的工作量大,调查成本高,同时会受到天气、能见度和观测者经验等的影响,较难为大范围或隐匿动物的分布提供充分和全面的证据。因此,亟待寻找一种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技术,以弥补目视法和声纳法的不足,达到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的精准监测。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王京真拍摄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Chinese white dolphin
利用环境DNA(eDNA,environmental DNA)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进一步通过DNA测序技术以确定物种的存在。它具有高灵敏性、低成本、易于采样和对生态系统干扰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陆地和淡水动植物群落的监测。
据了解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负责开展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调研。前期研究发现,即便有观测经验的人员参与调查,船只调查的区域覆盖度和努力量都会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的评估产生影响,这可能也是不同研究团队有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针对此,研究团队尝试借助中华白海豚在海水中留下的微量遗传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在实验室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建立了适合于近岸海水环境的检测中华白海豚eDNA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海水样本的采集、样本处理、总DNA的提取、特异引物的设计、qPCR扩增和结果鉴定等。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调查水域是否有中华白海豚的存在,并且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成为今后中华白海豚分布调研的有效工具。

团队成员开展海豚考察和样品采集
该项发明专利是在中华白海豚监测方法上的创新,结合传统方法,将会更加精准的监测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分布,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提供更有利的支持。目前团队已将该方法应用于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的监测,相关研究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