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洋灾害重点实验室 编辑:鲁栋梁 作者:周姣娣 钟林晓
2021年4月23日上午09:00,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21年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在7A-229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分别邀请了王京真教授和王希龙博士作报告,会议由陶玉华教授主持,重点实验室成员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首先由王京真教授作了题为《Preliminary advances in cetacean research—in situ,in vitro,and in silicon》的报告。报告主要从鲸目动物及其种群层次进行探讨分析,围绕种群保护概念,指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可以对海洋下层食物链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有利的影响,提倡对其进行原地保护、迁移的廊道保护。在分析海豚致死现象是由人为引起,还是种群个体之间斗争引起进行了探讨。在死亡海豚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由此可见微塑料污染已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最后呼吁政府、群众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海洋动物进行保护。
其次王希龙博士作了题为《茅尾海沿岸大气沉降核素的大气沉降通量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的报告,主要研究茅尾海沿岸大气沉降通量变化及大气沉降也会对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类型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气沉降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月、季与年际变化,其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与中纬度地区明显不同。另外大气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越长,其可能吸附的污染物就越多,且传输距离越远,同时产生的化学反应也越多,极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这种现象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王京真教授在作报告

王希龙博士在作报告

交流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