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灾研 编辑:周姣娣 作者:龚斌
我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团队龚斌教授关于北部湾白海豚栖息地的研究论文“The microbiomic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ediments in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Habitat in the Northern Beibu Gulf, China”在环境科学经典SCI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IF=2.8)上发表。
本文我们利用环境化学分析、环境微生物组、结合遥感等技术,从生态系统的要素角度研究白海豚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和选择机制。本文的主要成果是通过环境-微生物组的联动分析揭示了北部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特征及其生态变化过程和机制。主要的发现包括:①发现本海域的环境特征与白海豚的两个核心分布区三娘湾(SNB)和大风江(DR)具有很好的耦合。总体而言,三娘湾(SNB)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含量都明显偏多。发现本区域海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与三墩岛人工围填海工程有较大相关性;②发现本海域底栖微生物类型的相似性聚类特征与环境特征高度耦合。环境因子(硝态氮)对三娘湾(SNB)海域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发现三娘湾附近海域的微生物具有厌氧生长的特征,而大风江的微生物具有寡营养生长的特征。而通过检测分析表明三娘湾区域确实有相对较低的溶氧特征。
本文首次从环境-微生物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广西北部湾近海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产生机理,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海洋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北部湾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并列第一作者龚斌﹑黄鹄﹑彭重威,通讯作者吴海萍),合作单位包括汕头大学黄祥麟博士团队,福建师范大学欧阳松应教授团队。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libproxy.wlu.ca/article/10.1007/s11356-018-3976-9
DOI: 10.1007/s11356-018-3976-9
